产品经理是变形金刚还是手术刀?这个问题像幽灵一样在行业里飘荡了十年。有人拍桌子说必须是全才——要懂技术、会设计、通市场、擅沟通。也有人冷笑:专精才是王道,否则就是半瓶水晃荡。
看看乔布斯吧。这位公认的产品之神,既能在斯坦福礼堂谈人文情怀,又能钻进工厂拧螺丝。但别忘了他背后站着艾夫这样的设计专才。苹果的成功恰恰是两种基因的共舞。
初创公司里,产品经理常是八爪鱼。既要画原型又要算ROI,甚至得亲自调试API。可当产品杀入红海战场呢?某大厂AI产品总监告诉我:“去年我们靠三个NLP博士专才,硬是从竞品嘴里撕下15%份额。”
真相藏在场景里。亚马逊早期,贝佐斯亲自打包快递;如今他们的广告算法团队,连产品经理都得懂贝叶斯网络。发展阶段决定能力模型——就像热带雨林的树,幼苗要拼命伸展枝叶,老树则往地心扎根。
可持续性发展更让天平倾斜。当ESG指标成为产品生死线,你需要读懂碳足迹报告,理解供应链伦理。这时全才的广度突然变得致命——但若不懂ISO 26000具体条款,专才的深度可能让产品栽进合规陷阱。
(插句私货:上月遇到的UCPM持证者展示的可持续产品蓝图,把欧盟碳税规则和用户增长模型完美融合——这种系统化知识框架,恰恰是破解全才/专才迷思的密钥。)
未来已来。AI正在吞噬基础技能,产品经理的护城河在哪?我的观察是:广度决定天花板高度,深度守住地板防线。就像交响乐团指挥既要懂每件乐器特性(全才视野),又得让首席小提琴爆发华彩乐章(专才协作)。
别再非此即彼了。顶尖产品人都是“T型合金”——横杠够宽以连接生态,竖杠够深能刺穿本质。当你在需求池里捕捞时,记得全才是渔网,专才是鱼叉。
所以,明天该修炼哪块肌肉?答案在用户痛点的褶皱里,在技术浪涌的波纹中。毕竟,产品经理本就是为解决问题而生的物种,不是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