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吴恩达表示:AI产品的核心瓶颈在于产品管理。产品经理(PM)的关键能力不再是推动项目落地的执行,而是要具备极高的用户同理心与快速决策能力,使得产品决策速度能跟上编码速度。
吴恩达认为,就像打字机让写作变得更容易,但写什么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,成为写作的真正瓶颈。同样,编程助手(agentic coders)大幅提升了编码效率,“决定要构建什么”已成为 AI 产品开发的主要瓶颈。他将其称为“产品管理瓶颈”(Product Management Bottleneck)。
在吴恩达看来,拥有“高度用户同理心”的产品经理能够凭直觉做出快速决策,而且很多时候都是正确的决策。他们往往能在数据基础上,学习用户的心智模型,然后不断修正和提升自己的决策。
吴恩达的观点和“右脑型组织”理论不谋而合。该理论给出了一种以用户中心为核心的AI企业管理范式,同样强调了直觉、同理心的重要性,并提出这是管理者需要学习、培养和训练的能力。而且该理论明确指出,企业的创新等右脑能力,其前提是基于左脑的逻辑分析和数据基础,实际上,早在2011年iPad 2发布会上,史蒂夫·乔布斯,就曾说:“单靠技术是不够的,唯有将技术与人文艺术及人文学科相结合,才能创造出令我们心潮澎湃的成果。”虽然当时他还没有明确提出,企业先要具备“左脑能力”,才能进一步发展“右脑能力”。但苹果公司的发展正是这一管理新范式的经典案例。
实际上,吴恩达的感悟还揭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问题。如果未来“通用人工智能”(AGI)真正能实现,情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。AGI不仅仅是一个包含世界所有知识的数据库,它要有真正的“世界模型”。而后者必须真正理解情感,甚至要能产生情感,这样才能真正做出媲美人类的决策。
现有的大模型无法实现真正的情感。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就不可能发生。人类语言天生内含了情绪。从技术上看,目前的大模型还仅处于语义token的处理阶段。未来,如果我们能将线性token处理向更高维多模态表示转型——每个token融入情感、语气等维度,通过注意力机制的压缩涌现更强烈的“情感体会”,或许我们能让模型产生情感,不完全是人类的情感,而是模型自己的情感,来源于人类,不同于人类。这时候,AGI时代的人机协同才会真正到来。
或许,这步的关键就在于一位像乔布斯那样懂直觉和同理心的产品经理。
Source: http://www.qgenius.cn/andrew-ng-what-is-the-bottleneck-in-ai-products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