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式AI,是产品经理的新利器还是烫手山芋?机会来了,挑战也紧随其后。ChatGPT、Midjourney等工具正重塑产品开发,但融入路线图绝非易事。在我看来,这就像给赛车装上火箭引擎——速度快了,翻车风险也大了。
产品经理们,还记得那些熬夜挖用户需求的痛苦吗?生成式AI能一键生成问卷、模拟用户对话,甚至分析海量反馈。ChatGPT在几分钟内提炼痛点,效率飙升。但小心,它可能放大偏见,比如忽略小众群体需求。某创业公司用它优化APP,用户满意度提升30%,却因算法偏差得罪了老用户。工具再好,也需人类把关。
原型验证呢?Midjourney让草图秒变高保真模型,迭代快如闪电。设计师用它生成视觉原型,测试用户反应,省下数周时间。然而,虚拟世界难敌真实场景。一家电商用AI原型验证新界面,上线后才发现用户操作卡壳——AI没模拟出网络延迟的挫败感。机会在速度,挑战在深度。
优先级排序更棘手。AI分析数据建议功能排序,看似客观高效。但产品经理若盲目跟随,可能迷失方向。例如,用ChatGPT评估ESG指标优先级,它能快速权衡环保与成本,可创新点子常被算法“安全区”过滤。平衡之道?在我看来,AI是参谋,不是司令。
整体看,生成式AI带来效率革命,却暗藏伦理雷区。机遇如海啸般汹涌:需求挖掘快、原型验证准、排序决策智。挑战呢?依赖AI削弱创造力,偏见问题触犯可持续发展原则。但别怕,系统思维是关键——将AI融入路线图,需兼顾创新与责任,就像联合国目标倡导的包容性增长。
未来已来。产品经理们,准备好驾驭这股浪潮了吗?您觉得AI会成您的黄金搭档还是隐形对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