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经理们,决策产品组合时,你们还在拍脑袋吗?GE/McKinsey模型就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,能帮你精准切割资源分配!上世纪70年代,麦肯锡为通用电气量身定制了这个框架,从此改变了企业战略的游戏规则。它不像老旧的BCG矩阵那样简单粗暴,而是升级成了九宫格棋盘。
模型的核心是两大维度:纵轴是行业吸引力——市场规模、增长率、技术壁垒这些外部因素;横轴是业务竞争实力——盈利水平、相对份额、核心能力等内部优势。通过加权评分,每个战略业务单元被丢进3×3矩阵,分成三大策略区:增持/投资区该砸钱扩张;选择性发展区需谨慎试探;收获/退出区就该果断收割或放弃。
在我看来,这简直是产品经理的黄金罗盘!比起BCG,它引入更精细的分区和因子权重,避免了单维度的粗暴判断。比如,一个新兴业务可能行业吸引力高但实力弱,模型会建议选择性发展而非盲目投资。这兼顾了外部风险和内部优势,让资源配置像交响乐般和谐,实现风险分散和资本效率最大化。通用电气当年靠它优化产品线,从家电到航空引擎,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。
但别盲目迷信!模型虽好,却可能沦为数字游戏。过度量化会忽视创新火花——想想那些颠覆性产品,如iPhone诞生时,行业吸引力评分未必高。我认为,在AI和可持续发展浪潮下,产品经理需辩证应用:加入ESG指标或技术变革权重,让模型更动态。否则,它可能变成僵化的古董。
未来,这个框架能否进化成绿色决策工具?在我看来,绝对可以!当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评分体系,产品组合就能兼顾利润和地球。产品经理们,你们准备好升级这把手术刀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