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其实心知肚明,靠“自学”很难真正精通一门技艺。如果自学足以造就专家,那大街上岂非到处都能遇到达·芬奇?话虽如此,却并会不妨碍我们前仆后继地扑向自学这条道路。求资料,求链接…
很多人已经知道,这背后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心理学现象:“厌恶损失”。花钱学习让我们疑虑重重,万一不值呢?于是,看似“省钱”的自学选项就显得格外诱人。结局可想而知:买来的书尘封未开,投入的时间付诸东流,而真正的机会悄然溜走。实际上,这个“免费”计划往往用“人生”这个最昂贵的代价来支付。那不是节俭,而是扭曲我们决策的“心理偏差”。
但我今天要告诉你的事:“厌恶损失”还只是故事的一半。真正潜藏其后的,是一种更诡异的心理现象:“自我妨碍”。
所谓“自我妨碍”是指,当面对可能失败的挑战时,我们会“偷偷”为自己制造障碍,好让失败显得不是那么丢人,不会伤到自尊心。这听起来反直觉,但一旦你察觉,就会发现它无处不在。
经典的例子就是“红蓝药丸实验”。研究者找了一群学生,告诉他们,等会儿要做一个很难的智力测试。然后,提供两种药丸:一种是“红药丸”,吃了之后能提高成绩;另一种是“蓝药丸”,吃了之后会降低成绩。学生们会选择哪一种?大多数人选了……“蓝药丸”。
这看上去愚蠢透顶。为什么要自找失败?但从学生的视角看,这很“聪明”。如果服下“蓝药丸”后表现不佳,他们就有现成的借口:“看吧?我不是笨,是药丸的问题。”自尊得以保全。
当我们需要学习一项新技能时,头脑中也会上演类似戏码。我们怕自己学不会,怕自己不是那块料,最怕的是全力以赴却仍旧失败。它会让我们直面问题:或许我做不到别人能做到的。于是,我们开始铺设各种“障碍”:“我没有时间。”“我工作太忙了。”“我的电脑配置不好。”“我需要再找找更好的资料。”
我们花时间囤 PDF,刷知乎、逛B站,却从未真正动手。看书,看视频,却从未敲出一行代码。我们称之为“准备”,却从未真正“开始”。当最终未能掌握技能时,我们能心安理得地对自己说:“瞧,不是我的错,是客观原因挡了路。”是的,你已经发现了,这其实就是“蓝药丸”。我们保全了自尊心,但也丢失了机会。
心理学是一门科学。也就是说,想“自学”的念头不可避免。所以,首先,承认它。承认“自我妨碍”是人类常见的心理把戏,而你也是人。当你又开始想找借口时,就和自己说:“嘿,我知道你在干嘛,别演了。”
然后,学会像战略家一样思考:哪种学习计划可以获得最大回报?根据目标和实际情况,选择最佳方案。该花钱时就要花钱,该All-in(全力投入)时,就All-in。记住,当条件不具备时,放弃也是一种选择。这样我们才能腾出时间和金钱,去投入到真正的机会。而不会让“自学”成为一种“自我妨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