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体验式学习?
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“做中学”为核心的学习模式,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主动参与、实践操作,并通过反思与反馈不断深化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应用。其核心在于学习者对经验的主动加工,学习效果取决于感知、行动与反思的循环互动。
该模式源于20 世纪中期的教育心理学家大卫·科尔布对“学习者主体性”的研究。科尔布提出,学习是一个四阶段的连续过程:具体经验 → 反思观测 → 抽象概念化 → 主动实验。经验式学习将这四个环节有机串联,使学习从单一的知识接受转向多维的能力提升。
体验式学习的显著特征包括:①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增强,学习者在情境中自行探索与决策;②情境的真实性与相关性提高,学习内容与工作或生活实际紧密对接;③反思是必不可少的环节,学习者需对经历进行批判性分析,提炼经验与原则;④学习过程是动态的,知识与技能在应用中不断演化。
体验式学习并非单纯的实验室操作,而是一种“行动-反思-再行动”的闭环,强调通过不断试错与修正来构建稳固的知识结构。
在实施过程中,常见的四步循环为:①设计情境,使学习目标与实际工作场景相匹配;②让学习者在情境中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;③组织系统性反思,采用日记、讨论或案例剖析等方式;④将反思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知识或技能,再次投入实践。每一步都需配合适当的工具,如情境模拟软件、反馈平台或学习日志系统,以保障循环的完整与质量。
针对培训师与人力资源经理,可在企业内部培训中融入体验式学习:在新员工入职培训时设置“岗位挑战”,让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真实项目;在领导力发展课程中安排“角色扮演”与即时反馈;在技术技能提升中使用虚拟仿真或沙盒环境,让学员在无风险环境下实验。关键是事前明确学习目标与情境的对应关系,后期通过系统反思与知识整合,形成可复制的学习路径。
总之,体验式学习通过将知识与行动、反思结合,为培训提供了更为科学与高效的路径。它要求培训设计者具备情境设计与反思引导的双重能力,并借助技术手段提升学习过程的可追溯性与效果评估,从而真正实现以“学以致用”为核心的培训理念。